《闲置的核酸采样亭何去何从?》后续
靖江江阳社区改造的“理响驿站”。 朱其 侯继军摄
警务亭外,姜堰民警服务来往群众。 张玉成 钱宏斌摄
3月17日,本报以《闲置的核酸采样亭何去何从?》为题,报道了随着新冠疫情防控政策调整,社会面核酸检测需求骤减,我市核酸采样点的亭(屋)已基本闲置的消息。一个多月过去了,记者获悉,姜堰区、靖江市已开始将闲置的核酸采样亭(屋)重新利用,前者变身警务亭,后者改为红色“充电站”。
5月1日,位于姜堰城区繁华地段的北大街多了一道风景:闲置的核酸小屋换上了蓝白新装,变身升级为便民警务岗亭。
“老师在家长群里发送收取学费资料费等信息,并附上收款方式,家长可一定要核实清楚……”走近警务亭,民警正结合典型案例,向过往群众讲解常见高发的电信网络诈骗手段,倡导广大市民争做“防诈达人”。
68岁的市民姚逾说,核酸小屋,变身成为民警服务群众的“前沿哨点”,变的是功能,不变的是服务群众的初心。
据了解,姜堰将城区范围内8个核酸小屋改造为便民警务亭,部署在菜市场、步行街、露天(地下)停车场等治安情况复杂的区域。岗亭装配有警灯、监控摄像、一键报警等警务设施,全力打造集“治安哨点、群众报警点、民意征集点、共治联络点、宣传摊点”于一体的街头流动警务新模式。
姜堰区副区长、公安分局局长刘沛说,“我们会统筹公安、交警、城管、网格员、治安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健全联勤联动机制,全面推广警力下沉、警务前移,筑牢社会治安防控的‘铜墙铁壁’。”目前,8个警务岗亭已陆续投入使用,与警务站、联勤站、治安岗亭等共同形成19个街面警务“屯兵点”,实现了1公里见岗亭、见警灯的密集网格化部署。
“五一”假期,靖江滨江新区办事处江阳社区,香樟树下的“理响驿站”成了居民们常去的“打卡地”。
“‘理响驿站’的‘前世’是闲置核酸小屋,‘今身’是居民家门口的红色‘充电站’。”江阳社区一名工作人员说,前不久核酸小屋改造好后,这里就成了社区党员干部、社区群众的理论学习阵地。
走进“理响驿站”,《党的二十大报告辅导读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等理论书籍整齐排列,内部广播设备、宣传标识等陈设也一应俱全。为方便居民图书借阅、社区党员群众紧跟理论前沿,江阳社区还安排了志愿者定期值班,进行理论播报、政策宣讲等服务。
据了解,今年以来,靖江先后打造“理响街区”“理响书驿”等特色阵地,不断丰富理论学习资源供给,构建理论学习宣传多元矩阵。与此同时,靖江注重挖掘社区网格中的“微阵地”资源,对闲置核酸小屋等进行转型利用,借助其深入网格、贴近群众的区位辐射优势,“屋”尽其用,密织居民家门口的理论学习阵地。
靖江社区还依托“理响驿站”,充分发动在职党员、“五老”志愿者、社区干部等力量,合理利用居民闲话家常、散步休闲等碎片化时间,开设“香樟树下的课堂”、居民茶话理论会等接地气、聚民心的宣教活动,激活理论学习的“神经末梢”,真正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