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运河畔绿杨城郭向绿行-凯发平台开户

江苏扬州运河畔绿杨城郭向绿行

2023-08-24 09:48:11 来源:扬州发布

  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人民日报》头版和新华社同时推出一组扬州宋夹城的航拍照片。文中写道:近年来,江苏省扬州市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持续加强生态屏障建设,总体生态环境稳定趋好,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扬州宋夹城

  时光回拨到300多年前,夏秋之交,清初诗人王士禛站在扬州城西北,凭栏远望,满目苍翠,写下“绿杨城郭是扬州”的传世佳句。

  岁月更替,世事变迁。绿色,早已镌刻城市肌理,成为扬州不变的鲜明底色。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

  扬州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协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发展的“含绿量”提升增长的“含金量”,为“绿杨城郭是扬州”书写了新的时代篇章。

  今年世界运河城市论坛的主题是“运河城市遗产保护与绿色低碳发展”,循着千年水道,我们感受到“世界运河之都”扬州,正澎湃强劲的绿色发展新动能。

特质彰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扬州市委书记王进健说,办好2023年世界运河城市论坛,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推进扬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宣传展示扬州城市形象的重要机遇。

 

  “绿杨城郭是扬州”,正书写着新时代的注解:回顾过往,一个个生动鲜活的案例、一个个出台执行的文件、一个个坚定的发展选择,诉说着同一个故事:绿色。

  △江都水利枢纽

  站在江都水利枢纽,可以感受一座城市的责任担当。地处江运交汇处的扬州,承担着运河通江、淮河入江、取水引江的重要功能。多年来,扬州坚决服从服务南水北调工程“国之大者”,高标准建设江淮生态大走廊并列入省级战略,实施江都水利枢纽环境综合整治、“三河六岸”景观建设等一批先导工程,完成淮河入江水道切滩整治工程,深化“美丽岸线”建设,严格落实“十年禁渔”计划,建成10个生态中心,送水期内水质始终稳定在iii类以上。

  站在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建设的施桥船闸,可以感受千年运河的新活力。2022年,京杭运河扬州段船舶通过量达3.73亿吨,货物运量达3亿吨,是三峡船闸通过量的2倍,相当于5条京沪高速(江苏段)、10条京沪铁路(江苏段)的运量。

  △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

  站在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可以感受扬州坚持绿色发展不动摇的信念。扬州全面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荣获全国首批“净塑城市”称号;运河三湾生态修复项目入选“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整改看成效”正面典型案例;“国家生态市”“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金字招牌进一步擦亮,扬州的绿色基底愈加坚实,“绿杨城郭”的城市品牌更加彰显。

  脚步为证。近年来,扬州科学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更大力度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扬州。先后落实重点企业“一企一策”最优排放管控措施、划定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禁行区、统筹推进“五水共治”重大决策部署、推进美丽河湖建设、加速推进重点区域土壤污染治理、制定《“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在一项项实打实、硬碰硬的举措之下,推窗见绿、仰头望蓝、沿水赏景,随手一拍就是一张刷爆朋友圈的生态美照,已成为市民的生活日常,更成为扬州践行“两山”理念,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写照。

  △扬州生态科技新城

  在京杭大运河与长江、淮河交汇处,矗立着一座以生态为名的都市新城——生态科技新城。在这里,鱼儿畅游在“七河八岛”间,游客漫步在运河湿地观鸟赏景,迎着运河上拂来的清风,远眺运河上点点白帆、只只赛艇,很难想到这里曾经是一片荒滩。

  “我们系统推进,构筑有层次、有色彩、有厚度的生态屏障。”扬州生态科技新城相关负责人表示,新城十年来总投入约140亿元,累计植树造林5000亩,建成绿地780万平方米,在建绿地430万平方米,全面关闭和搬迁全境所有船厂、砂石厂,综合整治48公里岸线,恢复1000多亩滨水空间,同时招引文旅、体育等产业,变“资源”为“资产”,生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就在今年首个全国生态日来临前夕,扬州在全省率先出台文件,对噪声、大气、水、土壤、固体废物、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气污染防治等生态环境领域法律法规条文中的“地方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有关部门”等用语,明确了具体监管部门。

  绿色扬州、美丽扬州建设,离不开生态制度保障护航。为此,扬州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建立一批制度机制,颁布全市首部生态环境领域地方性法规《扬州市扬尘污染防治条例》,出台《扬州市优化排污总量指标管理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环境空气质量攻坚争优行动方案》《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等一揽子方案;创新建立“1 5 8”攻坚机制,由该市攻坚办牵头,组建5支治污攻坚突击队,实行全天候巡查制、约谈问责制等8项制度,全市治污攻坚合力不断增强。

  今年1-7月,全市pm2.5平均浓度34.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7%,优良天数比率74.1%、同比上升3.8个百分点;全市47个省考以上断面优iii比例95.7%,达到有监测记录以来的最优水平……

科技赋能,“含金量”“含绿量”持续提升

 

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扬州,这座千年古城正经历着科技引领绿色转型的“精彩一跃”。不妨从“一大一小”的故事开始讲起。

 

  △三笑绿色智能工厂

  杭集,是全球最大的口腔护理用品和洗护用品产业基地,年产75亿支牙刷、年产值达130多亿元,全球每三支牙刷就有一支是“杭集制造”,铸就了名副其实的“中国牙刷之都”。近年来,面临激烈的同质化竞争,杭集设计推出可拆卸刷头的一次性牙刷,食品级的塑料刷柄可回收用于制作塑料板凳、垃圾桶等。让牙刷“一分为二”的小改造、微创新,发挥了促进分类回收和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的大作用,受到《人民日报》等的点赞。

  △全国首艘支线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顺利下水

  小牙刷走出新路径,“新大洋”闯出大市场。8月17日上午,由新大洋造船有限公司设计和建造的全国首艘支线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在扬州新材料产业园下水。这是一艘设计概念先进、绿色环保的支线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专门为新加坡运营国际支线集装箱船领域的知名公司建造。新大洋造船工程技术部门有关人士介绍,该船采用最新研发的全球首台5s50me甲醇双燃料主机,使用绿色甲醇作为燃料,能够实现运行零碳排放。

  此前的20天,由扬州中远海运承建、全球首制700标箱江海直达大型纯电池动力集装箱船下水。该船具有绿色化、智能化等特点,由我国自主设计研发建造。在纯电动集装箱船装箱数、载重吨以及电池容量方面,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是长江流域第一艘万吨级电池动力集装箱船。

  这“大与小”的故事,折射出扬州企业立足国内资源禀赋,依靠自主创新技术,提升绿色转型实力的理念。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日前,江苏省科学技术厅公布了2023年第五批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名单,其中扬州入库企业251家,今年五批次入库累计总数达2261家。他们成为科技引领绿色转型的“轻骑兵”。

  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扬州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进产业科创名城建设的又一生动缩影。

  扬州市委书记王进健调研全市科技创新工作时指出,产业科创名城建设是扬州高质量发展的“主航道”,“创新引领、产业兴旺”是“好地方”扬州的核心动力和坚实根基,推进科技创新,扬州大有可为也大有作为。

  产业科创名城到底如何建?今年扬州正聚焦“发力奋进、科创赋能”这一主线,以“引育创新企业、建强创新阵地”为主攻方向,重点实施创新主体梯队培育、产业技术创新突破、科创平台强基跃升、创新载体提质增效、科创生态体系优化等科技创新“五大行动”。

  ——培育创新主体方面,持续推进科技型企业“小升高”“规转高”“高培强”行动。今年力争完成认定高企800家、年末有效高企总数突破2000家的目标。

  ——搭建科创平台方面,持续推进中航系“两院一中心”、国汽轻量化研究院、北京机电所扬州创新中心等平台载体建设,全面推进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扬州)服务中心建设。截至目前,扬州已建成1家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1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6家省部级重点实验室,7家省级院士工作站。

  ——优化科创生态方面,更大力度完善人才招引、研发奖补、创新奖励等鼓励支持创新的专项政策。今年6月,扬州面向全国发布207项企业技术需求,目前已有174项技术需求被来自全国70家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团队“揭榜”。

  ……

  在科技创新的强力支撑下,扬州经济发展的“含金量”和“含绿量”持续提升。2022年,扬州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达到1774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1.2%,创新能力在全国创新型城市中位居第30位,在长三角41个城市中创新生态指数首次跻身前10,并上榜长三角科创重点城市。

  践行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理念,不懈求新求变的扬州,在科技自立自强的道路上走出一连串坚实的“脚印”。

结构调“绿”,产业“降碳”,发展“增绿”

 

汇聚行业巨头,聚焦发展前沿。

 

  今年9月20日至9月22日,第十六届国际汽车轻量化大会暨展览会将连续第四年在扬州举办,本届大会将吸引国内外600多位专家、70多家汽车企业和500多家核心零部件企业、材料企业及高校、科研院所参会。

  回望过去的三年盛会,重点不断变化,聚焦有所不同,但有一个不变的主题,那就是引领汽车产业发展在轻量化的道路上不断走向节能环保、绿色低碳。

  三年盛会,是城市产业转型的生动“注解”。作为长江、大运河、淮河的交汇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源头,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肩负的发展责任,决定了扬州的产业发展必须“不走寻常路”,从资源依赖迈向科技依靠,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中培育转型动能,以低碳之笔绘就产业发展的“绿色画卷”。

  “不管你来自哪里,扬州总有适合你的‘诗和远方’,办公室与清风明月、斜阳轻舟只隔一块玻璃。”扬州市市长潘国强这样推介城市,“来到扬州,就能奔赴所爱、乐享生活。来到扬州,只要有一技之长,就有用武之地、就能大展才华。”

  △俯瞰扬州信息产业基地

  绿色转型,政策是最基本的保障。近年来,扬州制定《工业百强企业评选办法》,低碳环保成为一票否决的“门槛”;在项目招引上,市委、市政府始终坚守环保红线并出台政策,由环保部门先行把关、一票否决。

  今年,政策力度进一步加大。出台《2023年节能与绿色制造工作要点》,今年全市将组织实施绿色化改造项目100项、节能5万吨标准煤,建设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0家,推动工业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印发《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实施方案》,通过31条具体举措,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

  有政策更有执行,绿色转型已经成为全市各地坚守的共识——

  宝应,在做大工业传统产业优势的基础上,通过绘制产业招商地图,按“图”寻宝、沿“链”招商,形成了新能源锂电池产业链、新型光电产业链、新能源光伏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吸引产业发展方向契合度高、互补性强的企业投资合作。

  江都,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大力实施“腾笼换鸟”和规下化工企业关停,推动资源高效利用,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空间。同时大力发展光伏、风能等清洁能源,构建立体绿色低碳产业模式。

  邗江,以“双碳”“双减”倒逼,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径。辖内的扬州环保科技产业园先后创成“国家级绿色园区”等节能减排方面的金字招牌,目前已集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1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8家、市级“专精特新”企业12家,牵头或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0项、企业标准47项。

  景区,依托自身资源,提出建设瘦西湖全电气化碳中和生态景区,开发“零碳”旅游路线,打造鲜明的“零碳生态 智慧柔性 沉浸互动”城市标签。借助“零碳景区”建设,瘦西湖景区目前一年可减少3000吨左右碳排放。

  ……

  不断调高、调优、调绿产业结构,也让企业发展生机焕发。泰富特材是中信泰富特钢集团旗下现代化钢铁原料及物流综合企业。发展中,企业抢抓政策机遇,仅“十三五”期间,就累计完成照明led替换等16项节能技改项目,节约1.53万吨标煤。今年3月,泰富特材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截至目前,包括泰富特材在内,扬州已累计获批国家级绿色工厂15家、省级绿色工厂28家,获批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11项。

  产业“降碳”,发展“增绿”。扬州市发改委主任胡春风说,随着市委、市政府不断优化产业结构,扬州产业发展实现了“脱胎换骨”。目前已形成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新型电力装备、软件和电子信息产业、高端纺织和服装、海工装备和高技术船舶、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食品以及航空产业等为代表的“323 1”先进制造业集群。

  由此,扬州万元gdp能耗逐年下降,发展越来越绿、质态越来越好、速度越来越快。今年上半年,全市实施绿色化改造项目52个,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同时,设立扬州碳中和技术创新研究中心,成立氢能产业发展联盟,签约落户新能源项目23个。

  大运河畔,蓝天碧水间,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城市与乡村各美其美、经济与社会协同发展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扬州发布记者 明涛 一言 默然 邹平 露莎 宝岭

  (图片均为扬州发布资料图片,摄影:孟德龙 张孔生 露莎 等)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