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荏苒,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已然走过十年。
十年很长,它是3650个日夜,是一个年代的更替,是一代人的成长,是一座城市的变迁。
十年很短,放置在2500多年的分母上,它好似流光瞬息,在历史长河中只留下片光零羽。
然而,历史的重量,并非简单以时间的长短来衡量。
2014年,扬州牵头大运河申遗成功,共有6段河道和10个遗产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居全国运河城市之首。走进“后申遗时代”,扬州主动担当、科学谋划、积极探索,在全省率先出台《扬州市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着力做好保护、传承、利用这三篇文章,推动古老运河精彩蝶变。
特别是近年来,460万扬州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按照“把大运河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和“让古运河重生”的要求,注重运河精神的活态传承,打造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旅游廊道,加快“运河十二景”“运河十里外滩”等建设,奋力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争当示范、走在前列,让大运河“最古老、最核心、最精华、最有活力一段”,日益呈现出精彩模样。
在2500多年的历史视域中,重新审视申遗成功后的岁月与嬗变,你会发现这座城市这十年的非凡——古老的运河在这里重生,更获新生。
大河滔滔,奔流向前,周而复始,一座城市奋斗的步伐亦是如此。
中国大运河原点公园
原点的叙事
地点:大运河原点公园
■公元前486年
吴王夫差开邗沟、筑邗城,挖下大运河第一锹
■2023年
中国大运河原点公园正式开园
让运河原点从史书中走出来
夜幕降临,中国大运河原点公园华灯初上,市民游客络绎不绝。
《左传》记载:“哀公九年,吴城邗,沟通江淮。”回望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开邗沟,欲以水路沟通江淮、争霸中原,大运河由此肇始。夫差挖下大运河第一锹的地方,便在现邗江区竹西街道境内。
在古代陆路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邗沟及后来的大运河,便成了南来北往最重要的运输途径。尤其到了唐代,扬州成为全国漕运中心,商贾如云,极尽繁华,有“维扬雄富冠天下”之美誉。然而,随着漕运的没落,大运河的交通运输功能被弱化,自此古邗沟便静悄悄地躺在扬城北郊。
“1.45公里的古邗沟,有800米在竹西境内。因此,竹西称得上运河之源。这几年,常有来竹西的客人问我们,大运河第一锹到底是在哪里挖下的?基于此,我们邀请文史专家座谈,大家一致认为,让历史遗迹从史书中走出来、亮起来、活起来,是竹西人的应尽之责。”竹西街道党工委书记孙德彪说。
2023年10月4日,中国大运河原点公园正式落成。自此,开启一条河、一座城的新叙事。
如今,走进中国大运河原点公园,牌楼旁一块刻有“运河第一锹”的石碑,引导游客逐步了解2500多年前的那段往事。
漫步在中国大运河原点公园,古邗沟码头、古邗沟展示馆等鳞次栉比,花廊、牌坊、步道错落有致,啤酒屋、咖啡厅、夜市集热闹非凡。
“我们要以一座公园,深入挖掘运河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融入声光电等表现元素,让人们在互动中了解运河千年文化。”孙德彪说。
张卓君 摄
■古城的烟火
地点:东关街
■约公元550年
东关街始建,逐步成为外依运河、内连城区的通衢大道
■2023年
东关街获联合国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杰出奖
千年古街青春再现
一条东关街,千年古扬州。东关街是扬州城里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条历史老街,东至古运河边,西至国庆路,全长1122米。
约公元550年,东关街始建。随后,这条外依运河、内连城区的通衢大道,逐步成为最活跃的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集聚地。
唐代,扬州赢得了“东南第一商埠”的美誉,有“扬一益二”之称。当时的东关街商贸密集、人气兴旺,不仅是扬州水陆交通要道,而且是商业、手工业和宗教文化中心。唐代杜牧的诗句“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描述的就是东关街。
为保护好东关街,自2006年起,扬州市累计投入近20亿元,实施了东关历史街区保护与活化利用等古城保护利用工程。市名城公司按照“护其貌、美其颜、扬其韵、铸其魂”的古城保护总体思路,坚持“整体控制、积极保护、合理保留、全面改善”的原则,重点打造了李长乐故居、逸圃、街南书屋、冬荣园、壶园、武当行宫等“双东”历史街区的“一线十点”。
2023年12月21日,2023年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结果揭晓,扬州东关街园宅保护与传承复兴项目摘得“杰出奖”。
如今,千年古街东关街在保护利用中青春再现,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全产业链,每年接待中外游客高达1000多万人次,游客在这里体验着扬州“十里长街市井连”的胜景。
俯瞰京杭运河施桥船闸至长江口门段。张卓君 摄
河道的焕新
地点:京杭大运河六圩段
■公元610年
“人”字形的隋唐大运河全线贯通
■2024年
京杭大运河扬州段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全面建成
昔日“老虎口”如今“绿航道”
舟楫往来,运河流淌。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曾展出过一幅清代袁耀的《邗江胜览图》,楼台依水而建,城郭河流环绕,数十条大小船只在河中或停或行,水运带来的繁华场景跃然纸上。
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营建东都洛阳,决定开凿大运河以解决漕粮运输问题。公元610年,“人”字形的隋唐大运河全线贯通。这条人字形的河道历经数次修凿,逐渐拉直成纵穿南北的京杭大运河。
时值盛夏,京杭大运河施桥船闸至长江口门段的宽敞泊位上,船民老张正停船等待过闸。“我家祖祖辈辈五六代人都靠这条古运河生活。”老张说,“小时候和爷爷、爸爸一起跑船,快到扬州‘老虎口’就发愁。现在完全变了,扬州岸边有岸电、岸上有公园,‘老虎口’也变成了宽阔水道。”
“船行老虎口,船民腿发抖。”老张口中的“老虎口”位于京杭大运河六圩段。“这里,9股水流在不到1平方公里的水域叠加,自古以来就是京杭大运河的‘咽喉’段。”市港行事业发展中心工作人员介绍,2019年,京杭大运河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扬州段全线127.5公里全面启动升级,当年11月,扬州启动邵伯船闸至长江口门段29.5公里先导段建设,彻底终结了“老虎口”的航运瓶颈。
从“老虎口鬼见愁”到绿色安全优美畅通,京杭大运河的故事还在继续书写。今年年底前,京杭大运河扬州段绿色现代航运示范区将全面建成,京杭大运河扬州段也将随之再次焕发全新活力,实现现代化绿色生态航道的华丽转身。
江都水利枢纽
生态的流动
地点:江都水利枢纽
■公元1293年
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成为南北交流重要通道
■2022年
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实现全线通水
守护一江清水源源北上
机声隆隆,水花翻涌,作为南水北调东线源头,最近的江都水利枢纽四座抽水站有点忙,既要完成南水北调任务,又要向京杭大运河补水。
南水北调东线自2013年正式通水以来,每年都要从源头扬州取一江清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这项举世瞩目的伟大工程,10年来完成跨省调水和北延应急供水已达70亿立方米,直接受益人口超过6800万人。
公元13世纪,元世祖忽必烈定都北京后确定了新的运河线路——从山东临清向东南开凿,接黄淮水系,再接扬州运河、江南运河等,直达杭州。1293年,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成为南北交流重要通道。历史上,京杭大运河经常被黄河淤断,后来航运逐渐中断。
南水北调东线通水以来,补充了黄河以南段京杭大运河航运水量,改善了通航条件。为持续推进华北地区河湖生态环境复苏和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增加京杭大运河全线有水时长,2022年春,水利部启动实施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补水工作。
2022年4月28日,京杭大运河实现全线通水,这也是京杭大运河百年来首次全线水流贯通。
保障“一江清水向北流”,根本在于自觉责任担当、坚持绿色发展。作为南水北调东线源头城市,扬州多措并举推进河湖生态复苏,用好水资源,做好“调水文章”。2015年以来,扬州首倡并规划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强力推进总投入300亿元的产业转型升级、清水活水、良好湖泊保护等“八大工程”,实施“清水”“清废”“清企”行动,持续加大源头地区和输水廊道沿线生态治理和生态修复,全力守护一江清水源源北上。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
文化的复兴
地点:运河三湾
■公元1597年
扬州知府郭光复率民工开挖新河,形成“三湾抵一坝”
■2021年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运河三湾建成开放
“活态”展现大运河前世今生
沿着古运河向长江行进,来到扬州城南,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仿佛一个巨大的“绿肺”,调节局部气候,滋养万千生物。在公园里,巨轮造型的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以及高耸入云的大运塔,唐风扑面,蔚为壮观。
运河三湾,顾名思义,就是运河在这里折了三个湾。
扬州地势北高南低,上游来水流经这里时,水势直泻难蓄,漕船、盐船常常在此搁浅。明朝万历二十五年(1597),扬州知府郭光复率民工改造河道,舍直改弯,把原来200多米长的河道,改成长达1.7公里的弯道,用增加河道长度和曲折度的方式来抬高水位和减缓水的流速,从而解决了当时作为交通命脉上最关键的难题,这段河道因此有“三湾抵一坝”的说法。
文化兴,古运河才能真正重生。2021年6月16日,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标志性项目——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在扬州运河三湾生态文化公园建成开放,成为扬州城市文化大“ip”。作为国内首个全面展示大运河文化的专题博物馆,该馆用“活态”展览,展现大运河前世今生。
博物馆开放近3年,超800万人次的观众接待量,使得其不仅成为中国博物馆界的“网红”,也成为“长红”的代表。在今年第一季度全国热门百强博物馆榜中,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位居江苏博物馆top1。
大运河博物馆为何这么火?市旅游协会会长王玉新表示,该馆是对大运河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成果,诠释了“让古运河重生”的重要内涵——既是运河本体的物态重生,更包括精神层面的复兴与赋能。
仪征大数据产业园
产业的嬗变
地点:十二圩
■公元1873年
“十二圩两淮盐务总栈”启用,“江上盐都”因运而盛
■2020年
仪征大数据产业园获批设立
从“盐与水”到“数与电”
走进位于仪征的江上盐都盐运文化展示馆,一张1924年国立北京大学出版部出版的世界地图上,“十二圩”的名字清晰可见。
一个小镇,缘何有资格在世界地图上拥有“姓名”?“100多年前的十二圩,成了大运河新的入江口,并逐渐成为全国最大的盐运中转集散地。”展馆讲解员介绍,1873年,十二圩两淮盐务总栈启用,当时的盐场堆盐10亿斤以上,转运湘、鄂、赣、皖等“扬子四岸”,盐税收入占全国盐税60%以上。全盛时期的十二圩,成为人口规模约20万的热闹集镇。
然而,由于长江涨滩盐船无法停靠、日本侵华战争以及民国政府颁行“新盐法”等原因,十二圩盛极而衰。
2019年,江上盐都盐运文化展示馆建成,十二圩的兴衰史给人们带来了关于文化、产业与城市发展的思考。
2020年,在如今十二圩所处的仪征经济开发区,仪征大数据产业园获批设立。随着“第一朵云”——腾讯东升云计算数据中心落户,中国电信江北数据中心、中国移动长三角(扬州)数据中心……一批央企、头部互联网企业的多个超大型算力中心项目相继在此安家。纵观整个园区,伴随着腾讯云、电信云、移动云三大“百亿级”数据中心的建立,已形成前端制造、中端存储、后端应用“三端并重”的大数据产业链条,实际算力能力达6200p。
百年前的“盐与水”,在奔涌的历史长河之中幻化成时代的“数与电”。当地异军突起的数字经济产业,向“强”发力,向“新”而行,将“看不见”的算力转化为“看得见”的生产力,如今正全力打造华东地区有影响力的大数据产业新高地。
城市的展望
大运河与长江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是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立足自身优势,着力打造美美与共的生态江河;突出活态传承,着力打造生生不息的文化江河;注重造福人民,着力打造惠及子孙的幸福江河。”市委书记王进健表示,扬州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以勇当尖兵、先行示范的使命担当,坚决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好,切实推动扬州在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上走在前列。
大运河文化带重点项目
●大运河国家步道工程项目宝应段
●三湾核心展示园——大运河非遗文化园二期项目
●大运河“十里外滩”综合整治提升项目(古运河—七里河)
●双宁运河世界遗产园
●南河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提升一期项目
●仁丰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提升项目
●广陵路改善更新项目
●邵伯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展示项目
●宝应运河文化旅游演艺中心
●大运河生物多样性博物苑项目
国家文化公园重点项目
●江河记忆·瓜洲文博创意中心
●十二圩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项目
●大桥古镇保护更新和展示项目
●引江文化科技园
●“南水北调东线源头绿廊”文旅提升改造项目
●凤凰岛公园提升项目
策划:周明涛 袁文生
执行:李 峰 刘 贺
撰稿:张 旭 张孔生
黄媛媛 周 晗
王 鹏 胡 俭
陈洁文 赵 磊
手绘:沈江江